当前位置: 首页>要闻动态>今日重庆

3.3万吨钢材加工七成由机器人完成 工人变身“指挥官”,重庆进入“智能建造”时代

发布时间:2025-09-03 07:09
发布时间:2025-09-03 07:09
字号: [小] [大] 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
8月28日,藻渡水库大坝智慧控制中心,工作人员在对总长94.24公里的施工现场进行远程监控。记者 罗斌 摄/视觉重庆

建设工程作为传统行业,曾长期依赖“搬砖头、绑钢筋、扛水泥”等高强度体力劳动。“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两脚泥”,是许多人对建筑工地工人的印象。如今,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,这一行业已悄然发生了改变。

连日来,记者在重庆多个建设工地蹲点,目睹了一场从“搬砖头”到“按键盘”的巨大变革,机器人进驻工地也正成为“重庆智造”的新时尚。

“机器人工友”助阵

工期缩短150天

“准备开始起吊!”指令声刚落,塔吊司机陈杰就在键盘上娴熟地输入一串字符,同时轻推手柄:只见塔吊巨臂平稳移动,将一捆钢筋精准吊起,运向几十米高的作业面。

有意思的是,陈杰此时并不在高空驾驶舱中,而是坐在离工地百余米的5G远程塔吊控制室内,面前是多块高清屏幕,仿佛正在操作一台巨型“游戏机”。

8月27日,记者在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现场见到这一幕。作为重庆智能建造试点项目,该项目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,目前进入内部装修与地坪施工阶段。

项目总工程师沈秋余介绍,过去,塔吊的驾驶舱离地动辄几十米,司机徒手爬垂直扶梯得花半小时才能上去。驾驶舱内夏天像蒸笼,冬天像冰窖,并且高空作业一待就是一天,不仅风险高、强度大,效率还低。

如今,5G远程塔吊已彻底改变传统作业模式。无人塔吊遍布高精度传感器,依托5G低延时通信,可实现地面远程实时操控与全方位监测。据实测,该技术可节省人工30%,使吊装效率提升15%。

在这里,记者还见到不少“机器人工友”:刚刚浇筑的混凝土地面,地坪涂敷机器人缓缓“走”过后,抹面就变得均匀平整;不远处,地坪研磨机器人所过之处变得光滑如镜,并且粉尘还会被自动吸走处理。

记者了解到,这些“机器人工友”的厉害之处还不止于此。以地坪涂敷机器人为例,它不仅可以自主设定路径、精准控制材料用量,还能在复杂区域自动避障。相比传统人工,它的施工效率提高超过30%,对平整度的误差更可控制在5毫米以内,大大提升了施工质量。

在众多智能装备与创新专利技术的“全面加持”下,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预计整体施工工期将缩短150天。

大坝“强筋健骨”

背后有位“数字工友”

8月28日清晨6点,綦江区赶水镇,天光未彻,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藻渡水库的大坝施工现场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。大坝填筑设备操作手何严像往常一样,准时坐进碾压机驾驶室,开始了一天的大坝主体填筑工作。

大坝填筑是水库建设中极为核心的工序,如同为大坝“强筋健骨”,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库的稳定性、防渗性和长期安全性。

在何严右手边的平板上,一块“花花绿绿”的屏幕实时闪烁,清晰标注着他正在碾压的作业区域。不同颜色代表碾压速度、遍数和压实度等关键参数。这台平板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(GNSS)双天线、压实度传感器协同工作,共同构成了何严的“智慧工友”——智能碾压系统。

传统碾压属高强度重复劳动,枯燥艰苦。施工时除了操作手,还需配备一名质量监督员站在车外记录碾压遍数和范围。车速是否超限、振动是否达标、压实是否均匀,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判断,质量和效率难以保障。

如今,“智慧工友”彻底改变了“人盯人、凭感觉”的旧模式。

记者观察到,何严这位“伙伴”本领不凡:它既是“记录员”,可以实时捕捉每一遍碾压轨迹、速度和振动状态;又是“分析员”,通过色彩直观显示碾压质量,提示薄弱区域;还是“监督员”,对施工过程全面监控、实时纠偏,确保大坝填筑每一层都达到设计标准。

目前,藻渡水库大坝的每台碾压设备都已接入这套系统,降低人力成本约20%。施工高峰时,4台碾压机同时作业,日填筑面积可达一万平方米,整体效率提升40%。

藻渡水库大坝项目的“智慧工友”远不止这一位。

面对总长94.24公里、实际巡检里程约380公里的输水线路,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隧道进度可视化系统,成为管理人员的“千里眼”,5秒内即可获取百里之外隧洞的实时施工画面与进度分析,实现洞穿山川的智能调度。

目前,在智能化手段的加持下,工程建设跑出“加速度”——大坝总体进度达80%,预计今年10月将完成填筑。

工人坐进“监控室”

机器人完成生产全流程

8月29日上午10点,成渝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箕山隧道深处隐约传来机械的轰鸣声。作为全国在建断面最大的山区高速公路高瓦斯特长隧道,箕山隧道工程钢材加工总量达3.3万吨,其中七成由机器人完成。

在距隧道施工面两百米处,一座面积为3600平方米的数字化钢筋加工厂正安静地运转。在传统工地,钢筋加工往往是最耗费人力的环节,但在这里,记者只见到五名技术工人——他们有的在操作控制台,有的负责看护设备运行,没有一个人在做体力活。

现场一位技术工人设置好参数后按下启动键,两台焊接机器人便同时挥舞机械臂协同作业,几分钟后,钢筋网片就已焊接完成。记者用手触摸机器人加工后的钢筋断面,发现切面平滑整齐,手感近似硬币边缘。

“以前钢板切割、焊接至少需要三四个人配合,累得满身大汗效率还低,现在最多只需一两个人监护,机器人自己就能完成全部流程。”重庆中环建设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罗浩东表示,有了机器人帮忙,工人只需在显示屏上输入半成品钢筋规格、型号、数量等数据,机器人就能自动拉动钢筋,还能将钢筋加工成形状不同的各种构件。目前,工厂日加工钢筋数十吨,效率和精度都较人工实现了翻倍。

在机器人和智能化手段的加持下,工程整体效率提升近30%,该隧道预计2028年实现全线贯通。

我是“渝快小宝”
点击我,为您语音播报

您即将离开“篮球欧洲杯下注_亚博足彩app-官网网站”